台灣人熟悉的「台式牛排」是盛裝在鐵盤上的鐵板牛排,從傳統名店波麗路、紅屋、小統一,到街頭巷尾的夜市牛排都用吱吱作響的鐵盤。波麗路第二代廖賜麟先生曾說波麗路是台灣最早開始用鐵板盛裝牛排的店,後來的鐵板牛排都是模仿波麗路。廖賜麟先生說,他看到日本的餐廳中,牛排或漢堡排常常是用「鐵盤」來盛裝上桌。一塊煎得微生的牛排被放上燒得吱吱作響的鐵盤,讓顧客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調整熟度,一邊享用一邊聽著油脂在鐵盤上作響的聲音。所以回來台灣之後,他也請公司配合的鐵工師傅,用他親自化的草圖打造獨一無二的波麗路鐵盤。

波麗路不僅牛排用鐵板裝,豬排也以熱鐵板上菜。(李東明 攝)
波麗路不僅牛排用鐵板裝,豬排也以熱鐵板上菜。(李東明 攝)

這種鐵盤在英文中被稱為 Sizzling Plate,其中 Sizzle 意指油脂在高溫上「吱吱作響」的聲音,這是美國時時樂(Sizzler)餐廳於1958年開業時首創,時時樂曾在美國西岸發展到270家分店,並把鐵皿牛排推廣為主力商品。在1980年代的廣告中,也可以看到鐵皿牛排的畫面。至於是因為 Sizzler 推廣了這種鐵盤所以才叫 Sizzling Plate,還是因為使用了 Sizzling Plate,餐廳才叫做 Sizzler,現今以不可考。但可以證明這種鐵盤料理後來在加州盛行許多家庭餐廳(Family Resturant)都紛紛仿效,同時時時樂Sizzler也可說是日本家庭餐廳(ファミレス)文化的雛形,日本的家庭餐廳也因受到時時樂的影響,而將鐵盤料理當作是主要品項,在戰後的日本遍地開花,也透過廖賜麟先生影響到了台灣。

波麗路西餐廳使用的鐵板造型獨一無二,因為是第二代老闆廖賜麟親畫草圖,特地請鐵工師傅打造的。(李東明 攝)
波麗路西餐廳使用的鐵板造型獨一無二,因為是第二代老闆廖賜麟親畫草圖,特地請鐵工師傅打造的。(李東明 攝)

附帶一提的是,最早的鐵盤料理是在1956年香港一間小型餐廳 Maxim’s(美心餐廳)為了吸引顧客,首次提出了將牛排放在燒熱鐵盤上的方式。這比美國時時樂 Sizzler 開設第一家店(1958年)還要早兩年。Maxim’s的老闆雖是香港人,但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因此英語為官方語言,他們很可能已經用「Sizzling Plate」來形容這種料理方式。據說,Sizzler 的創辦人是在紐約第一次看到這樣用鐵盤盛裝的牛排後受到啟發,才在加州創業開設了 Sizzler。

總之,在戰後盛行將牛排或漢堡排等生食盛裝在鐵板上的料理方式,無論是香港還是美國先開始,但都是開創這個鐵板料理的先驅。戰後的日本也搭上這個鐵板風潮,在日本各地的家庭餐廳(ファミレス)盛行。而波麗路的廖賜麟先生則從日本帶回鐵板料理,也開創了台灣的鐵板料理時代。